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78年的电子系,2003年与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经过近50年的发展建设,学院已成为集自动化、电气、电子及信息类专业于一体,具备本硕博完整培养层次、学生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之一。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强化政治功能,狠抓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团结带领全体师生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学院党委多次被评为陕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西安工业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入选陕西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在校内年度考核中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等次,多次被评为校级文明学院、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并于2022年获得“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称号。
本科专业
学院下设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信息与通信系、生物医学系和电工电子教研部五个教学单位,设有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机器人工程6个本科第一批次录取专业。其中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4个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医学工程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机器人工程为国家新工科专业。
学科优势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智能机电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授权点1个。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陕西省优势学科及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最新一次的全国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前50%。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3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8人,高级职称60余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2人,陕西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等省级人才17人;陕西青年科技奖1人;陕西省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创一流团队1个;陕西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4支。学院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
学科平台
学院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陕西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西省综合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基地。2022年工程学科指数(ESI)进入全球排名前 1%。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学院立足国防兵工需求,主动服务国防军工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军民装备研究中心、兵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基地,不断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工作,科学研究成果显著。近五年来,主持中央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原国防973)项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等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厅局级奖励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发表SCI/EI论文近400篇。
学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主动融入陕西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与地方政府、兵工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形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发展模式。社会服务贡献成效显著。解决装甲车、火炮等在强冲击下的精密测量与校准难题,批量列装多型自行火炮,攻克高速、高密集、大动态的射速武器系统性能评估难题,应用于国产航母近程反导防空武器测试等,覆盖国内90%武器试验场,在武器系统性能评估及智能化升级换代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积极参与“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在水压控制系统、路基沉降监测等领域解决了卡脖子难题,建立全国首个冻土路基沉降全天候在线监测系统,自2006年来一直保障着青藏铁路安全可靠运营,产生经济效益上百亿。
人才培养
学院以面向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现代技术发展的研究型高素质人才为定位,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多元化能力培养,把加强实践教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通过构建以“理论教学+模拟实训+实战综合”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形成了“三维双平台一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2个。近五年,立项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3项;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省级各类教学大赛奖项15项,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师德标兵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近三年,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奖励30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0项,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科技竞赛国家级奖72项、省级奖140余项。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就业和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国际合作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多次邀请俄罗斯、新西兰、美国等国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契机,加强与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进行国际科技合作。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理工大学继续合作办学,24级共招生90人。积极宣传海外学习交流项目,有多名学生赴新加坡学习交流。
学生就业
学院认真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采取分系包干制,建立全员促就业工作机制,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推进就业指导全程化,精准提供就业服务,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在90%以上,去向分布在国防军工单位及国家电网、大唐电信、百度、字节跳动、京东、三星等知名企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