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团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精心组织开展了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院共组建14支实践团队,166名青年学子奔赴乡村、企业、社区与红色教育基地,在服务国家与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深入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结硕果
本次社会实践立足学科优势,对接时代所需。各实践团队足迹遍及广东、河南、江苏等省份及陕西省内多地,实现了跨区域、多领域的广泛覆盖。
服务乡村振兴:多支团队深入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调研、家电义务维修、科普支教等活动,为地方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赋能科技创新:学子们走进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技术交流与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前沿相结合,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
赓续红色血脉:在红色教育基地,同学们通过沉浸式学习,坚定了理想信念,汲取了奋进力量。
助力基层治理:社区志愿服务团队聚焦民生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与政策宣传,赢得了居民赞誉。
实践期间,各团队展现出扎实的作风和良好的风貌,获得了实践地团委、政府及群众的高度评价,并被多家地方媒体宣传报道。活动共形成实践报告13份,4支团队获评校级“优秀实践团队”,11名同学荣获“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2名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院荣获“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
二、构建宣传新矩阵,青春故事广传播
为扩大活动影响,学院团委构建了以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为核心的全媒体宣传矩阵。整个暑期累计发布实践纪实、成果展示、队员心得等各类推送60余篇,总浏览量逾千次,生动立体地展现了学子们的实践风采与成长感悟,在校内外营造了关注实践、参与实践的良好氛围。
同时,学院注重典型选树,通过专题报道、分享会等形式,对优秀团队和个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更多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深化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固根基
为促进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学院团委积极拓展并深化与地方单位的合作。暑期期间,新增签约6个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覆盖乡村、社区、科技园区等多个领域。通过建立“需求对接-项目孵化-成果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了实践项目与地方需求的精准匹配,推动了校地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赢发展,为实践育人工作的长效化、常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将继续以社会实践作为重要育人载体,紧跟国家战略部署,不断优化项目设计,拓展合作渠道,提升育人实效,引领更多青年学子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挺膺担当,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